初夏的阳光透过体育馆巨大的玻璃幕墙,洒在一条条剑道上,金属剑身反射出耀眼的光芒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,2024年5月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第十个年头,十年间,这项赛事从蹒跚学步的婴儿,成长为引领中国击剑运动发展的中流砥柱;十年间,无数人的命运因这项赛事而改变,他们与联赛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、坚持与成长的传奇。
从无到有:业余击剑的破冰之旅

2015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,当时,国内击剑运动仍处于专业队主导的时代,业余击剑爱好者缺乏展示自我的平台,联赛创始人张健回忆:“那时全国正规击剑俱乐部不足百家,许多人质疑业余联赛能否办起来。”
首届联赛仅有300余名选手参赛,但却点燃了星星之火,来自上海的王海峰带着自己攒钱购买的装备,坐了12小时火车前来参赛。“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全国性赛事的剑道上,手都在抖。”如今已是知名俱乐部教练的王海峰笑着说,“虽然首轮就被淘汰,但那场比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”
联赛初创期面临诸多挑战:赛事组织经验不足、裁判队伍短缺、大众认知度低,但正是这些开拓者的坚持,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,2016-2017年,联赛增设分站赛,参赛人数突破千人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这项“绅士运动”。
蓬勃发展:击剑文化的普及与深化
转折发生在2018年,随着教育部将击剑纳入学校体育重点项目,联赛迎来了爆发式增长,数据显示,当年参赛人数较前一年增长150%,青少年选手比例首次超过成年选手。
“联赛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轨迹。”资深裁判李敏表示,她从联赛创办伊始便参与执裁,亲眼见证了比赛水平的提升。“早期许多选手连基本礼仪都不懂,现在的小选手技术规范、战术意识强,这就是普及带来的改变。”
联赛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,从单纯的竞技平台,逐步发展成为融合培训、交流、装备展销的综合型平台,每年联赛期间举办的击剑文化周、教练员培训班等活动,使击剑文化深度融入大众生活。

北京击剑少年刘子轩的故事颇具代表性,2017年,8岁的他随父亲观赛后被深深吸引,开始学习击剑,六年过去,他已获得三枚联赛金牌。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。”今年14岁的刘子轩说,他的书桌上摆放着历年联赛的奖牌,记录着他与联赛共同成长的足迹。
砥砺前行:疫情下的坚守与创新
2020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体育赛事带来巨大冲击,联赛面临创办以来最严峻的挑战:延期、取消、空场举办......组委会在困境中寻求突破,首创“线上+线下”结合的模式,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比赛公平性。
“那段时间,我们每天都在与不确定性作斗争。”联赛组委会成员赵博回忆,2021年南京分站赛前一周,当地出现疫情,组委会连夜调整方案,将部分比赛移至线上进行。“虽然困难重重,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。”
这段特殊时期反而加速了联赛的数字化转型,电子裁判系统、云端报名平台、短视频赛事直播等创新应用,不仅保障了赛事进行,更扩大了击剑运动的影响力,2022年,联赛新媒体平台观赛人次突破千万,创下历史新高。
薪火相传: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十年间,联赛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,据不完全统计,超过30名联赛走出的选手入选国家队,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,更重要的是,联赛为无数青少年提供了锻炼品格、提升自我的机会。
成都的汪教练对此感受颇深,他的俱乐部有近百名学员,最小的只有6岁。“通过联赛,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对手、接受失败,这些品质比奖牌更珍贵。”他说。
联赛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凸显,近年来开展的“击剑进校园”公益项目,已让数万名偏远地区孩子接触击剑运动,2023年,联赛特别设立“筑梦计划”,为经济困难学员提供参赛资助。
未来展望:新起点,新征程
站在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联赛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,随着击剑入选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项目,这项运动将获得更多关注,联赛组委会表示,未来将重点提升赛事专业性、扩大覆盖范围、加强国际交流。
“下一个十年,我们要让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赛事。”张健充满信心地说,据悉,联赛正与欧洲多个击剑强国洽谈合作,计划引入外籍裁判、举办国际邀请赛。
体育馆内,新一天的比赛即将开始,14岁的小剑客李梦琪仔细检查着装备,这是她第三次参加联赛,不远处,6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军正在进行热身,他学习击剑仅两年。“年龄不是问题,重要的是敢于尝试。”他笑着说。
老中青三代选手同场竞技,构成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独特的风景线,十年来,联赛不仅是一项赛事,更成为一个纽带,连接起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击剑爱好者,每个人的故事或许平凡,但汇聚在一起,便成就了中国击剑不平凡的发展历程。
剑道之上,交锋继续;剑道之下,梦想生长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第二个十年,正缓缓拉开序幕。